元宵節(jié)快到了,又到了賞燈的佳節(jié),廣場上擠滿了形式各樣的花燈,顏色也都是五彩斑斕的,可大多是打印的噴布,上面也多是見過的圖案,想起小時候,奶奶扎的花燈,雖然沒什么圖案,可點上蠟燭后,也照的通亮通亮的。

一般都是在初七之后,走親戚的人們都散去了,我便央求著讓奶奶扎花燈,看著別的孩子們,晚上拎著個小燈籠滿屯子跑,我也是羨慕不已的。雖然看著簡單的花燈,可扎起來不那么簡單,奶奶都是用高粱桿扎,首先要把選好的高粱桿用水煮,然后慢慢的陰干,可我一刻也等不了,我也要和他們一樣,拎著燈籠跟著他們一起瘋跑,于是奶奶又用每年糊弄我的一招,弄個罐頭瓶子,糊上紅紙,里面點上蠟燭,用繩子一套,挑根棍子,雖然簡單點,但畢竟也是燈籠啊,不耽誤跟大家一起跑。就是罐頭瓶的底是死的,不透風(fēng),跑太快了窩風(fēng),蠟燭容易滅,這跟著大伙跑起來,人家都看路,我得看著瓶子里的小火苗,不知道摔了多少次,摔碎了多少個瓶子。

待不了幾天,高粱桿就陰干了,要根據(jù)燈籠的大小,裁尺寸。所謂的裁其實現(xiàn)在看來是很粗糙的,就是比量一下用大菜刀一剁。奶奶一般都是先給猴急的我扎個小的。用水煮過的高粱桿韌性很好,但扒下來的皮是異常鋒利的,我都是從手指縫里看奶奶扎花燈的,那是一種又擔(dān)心又期待的心情。先把裁好的粗一些高粱桿做底兒和蓋兒,四周要用細(xì)一點的,用麻繩把它們連結(jié)好,然后就可以刷漿糊粘紅紙了,粘好后要晾上半天,可我哪里等得了,迫不及待地拎著燈籠跑出去了。既好看又大氣,在孩子堆里扎眼得很,跑起來也不擔(dān)心蠟燭滅了,可就是不太抗風(fēng),小伙伴們一碰紙就破了,然后我就開始沒完沒了的讓奶奶給我糊紙,奶奶倒不嫌煩,可爸爸看不下去了,不知道從哪弄的厚紙殼,用細(xì)鐵絲綁好,這下結(jié)實得很,既不怕風(fēng)又不怕碰,就是不透光,就上邊和下邊有光,可玩起來也蠻好,畢竟與眾不同的都會在孩子堆里站住腳。

沒過幾年,村子里來了趕集的車子,塑料的花燈出現(xiàn)了,奶奶年紀(jì)也大了,就不再扎花燈了,一般大的伙伴們也不再滿屯子瘋跑了,看著一群孩子拿著燈籠呼嘯而過,才感嘆自己也曾經(jīng)這么瘋狂過。雖然大不了幾歲,可那已經(jīng)不再是屬于我的玩具了,只是默默看著他們跑遠(yuǎn),那一刻似乎也想追上去跟著他們一起瘋跑......而如今,時過境遷,很少見到手扎的花燈了,只是看見一旁跑過去的孩子,手里拎著那種小電池的燈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