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首頁 > 鐵路文藝

火車就是我的萬卷書和萬里路

2019-01-17 09:05:55來源:用戶投稿作者:那是青海湖與天空相連呈現(xiàn)出的藍色

古人說,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對我而言,借助火車的外出采訪就是我的萬卷書和萬里路,成為了滋養(yǎng)我成長的陽光和土壤。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積淀,我先后出版了藝術(shù)評論集《藝術(shù)人生》《心相印象》《以心印心》《從心出發(fā)》等書,不斷地通過火車開拓我的視野,走向我的遠方。

我是一名“鐵二代”。我的成長自然離不開火車。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鐵路工程建設(shè)者,鐵路修到哪里,家就搬到哪里。從甘肅的嘉峪關(guān)到新疆的吐魯番、哈密,再從甘肅的永登到陜西的陽平關(guān)、耀縣(現(xiàn)為銅川市耀州區(qū)),最后回到蘭州。因為生活不易,自小我被送到家鄉(xiāng)由爺爺奶奶撫養(yǎng)。直到7歲,考慮到要上學,父親才接我從武威回到了蘭州。

7歲的我第一次在武威站看到了火車。車站人聲嘈雜,在車站吃的一碗武威涼皮子以及父親拉著我的手急急行路的背影,都沒有火車帶給我的印象強烈。自小在農(nóng)村長大,在土地上追雞逐狗,在莊稼地里嬉戲奔跑,哪里見過如此的龐然大物,以致當我因為車廂擁擠,只能鉆進硬座下沉沉入睡時,滿腦子仍然是關(guān)于火車的種種幻想。這是一次漫長而不失溫情的旅程,也由此開啟了我與火車的宿緣。到了蘭州,家就安在鐵道線邊上。于是每天晚上,火車的節(jié)奏聲就成了我入睡的旋律,從來也沒覺得吵。那時,我們被稱為“鐵路上的小孩”。

后來,我就上了鐵路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。雖然同學們的父母都是來自五湖四海,操著不同的口音,但鐵路學校卻非常嚴格地要求大家學說普通話。很快地,我的家鄉(xiāng)話就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不說了,后來竟然一點都不會了。

那時,父母忙于工作,很少管孩子學習,所以我們也沒有什么壓力,倒是充分釋放了天性,天天玩到很晚才回家。還好,雖然學習一般,但我生性喜歡讀書、聽評書。由于家里沒有收音機,每天中午我都會跑到鄰居家去聽評書《岳飛傳》,去的次數(shù)多了,不好意思,就蹲在鄰居家窗臺外去聽。這情景被父親看到,于是花了二十幾元為我買了一臺收音機。要知道那時一家人每月的花銷也就40多元。不知是不是這個舉動刺激了我的文學之夢,反正從此我愛上了文學,有了當作家的夢想。再后來,竟然考上了大學,我沒有猶豫,報的就是中文系。

大學期間,我主要的任務(wù)就是看書。因為喜歡詩歌,恰巧看到海子寫的《姐姐,今夜我在德令哈》的詩,便與舍友張海龍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青海之行。當時生活條件困難,我們只有往返西寧的車票費。在西寧站,恰巧又看到了關(guān)于昌耀的詩歌,曾想去拜訪昌耀?墒侨松夭皇欤譀]有聯(lián)系方式和地址,只好作罷。再去不去德令哈了?在西寧的同學宿舍待了兩天之后,我們兩人一狠心,登上了去德令哈的火車。這是一趟慢火車,車上非常擁擠。印象最深的是車上一直有人叫賣一塊錢一條、炸得金黃的青海湟魚,可惜我們囊中空空,只能干咽吐沫。后來,車過哈爾蓋,我們又想起了西川的詩《在哈爾蓋仰望星空》。下一站車到剛察,有人告訴我們這里離青海湖很近了,離德令哈還很遠,我們再也沒有勇氣前行了,于是下了車。車站值班人員還好心提醒我們,說前兩天刮沙塵暴,有兩個大學生迷路了,讓我們小心。我們心懷忐忑,又滿懷期冀地徒步走向青海湖。正逢秋季,一望無際的荒野,零落散布的屋舍,埋頭吃草的牦牛,還有遠方水天一色、高出地平線的藍色(那是青海湖與天空相連呈現(xiàn)出的藍色),以及夜里村落上空浩瀚的星空,都隨著那趟老綠皮車成為了我青年時期走向遠方的記憶。

大學畢業(yè)后,我分配到原蘭州鐵路局,成為一名鐵路,這也是命運使然吧,從此,乘坐火車采訪成了我生活的常態(tài)。那些年,我乘坐火車去過格爾木、德令哈,去過武威,去過嘉峪關(guān),去過西安、銀川。父親當年修過的線路我都乘車經(jīng)過了,當年夢想抵達的地方也去了,而且走得更遠;疖嚦蔀槌休d我記憶和夢想的平臺。我深深地愛著我的職業(yè),也愛著火車。

因為報社副刊的需要,在采訪了很多鐵路建設(shè)職工之余,我開始留意采訪鐵路藝術(shù)家。他們之中有書法家、畫家、作家、收藏家、音樂家……離得近的就直接去家里采訪,離得遠的,就選擇一個周末,坐火車去赴一場文學與藝術(shù)的約會。經(jīng)常乘坐火車出行,我便養(yǎng)成了在火車上閱讀和準備采訪素材的習慣,上車后,或躺或坐,時間就在閱讀中流逝。我總感覺在火車上閱讀比在日常狀態(tài)下思維活躍,總是有很大的收獲和成就感,也許是因為在火車上注意力更加集中。于是,火車就成了我每次采訪過程中最重要的棲息之所,也成為了書寫文章的醞釀之地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的采訪對象越來越多,采訪面也越來越廣,我的興趣也更多地放在了書畫評論領(lǐng)域。還記得2007年的一天,我在博客上發(fā)表了評論文章《把自己種在畫里——讀賈平凹的畫》,得到了很多人的關(guān)注。有西安的朋友便為我搭橋,說可以引薦采訪一下賈平凹先生。機會難得,我自然非常高興。于是周五晚連夜從蘭州坐火車,在火車上做了相關(guān)的閱讀和采訪準備。周六清晨到西安,見了朋友,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,下午就到賈平凹先生的“上書房”來了一次愉快的交談。

賈先生平易近人,他的話樸實但很睿智,對我也鼓勵有加,不僅送我他簽名的新畫集,還痛快地答應(yīng)為我的新書《以心印心》題寫書名。

采訪完畢,當晚我就趕火車回到了蘭州。這次采訪對于我未來走上藝術(shù)評論之路有很大影響。于是,借助興起的網(wǎng)絡(luò)和博客,借助乘火車采訪的優(yōu)勢,我在幾年時間里先后到陜西、河南、北京等地采訪過很多藝術(shù)家。其中不乏具有時代風格和影響力的藝術(shù)家,比如著名藝術(shù)評論家水天中先生,曾在東南亞引起藝術(shù)旋風的石虎先生,中國人民大學藝術(shù)學院的徐唯辛、黃華三、丁方等老師,當然還有很多年輕的藝術(shù)家。這種面對面的采訪和寫作使我的藝術(shù)評論見畫見人、見情見性,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、被我概括為“寫生式藝術(shù)評論”的方式,得到了很多藝術(shù)家的認可,我在這條路上也走得越來越自信,越來越自如了。

2016年,因為工作原因,我從蘭州鐵道報社調(diào)到南昌鐵道報社工作。從西北到東南的地域差異是巨大的,但不變的是我仍然是一名鐵路。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可以繼續(xù)我熱愛的藝術(shù)評論工作。令人高興的是,這里重視文化事業(yè)發(fā)展,南昌鐵道報特意開辟了人物專訪欄目,主要采寫江西、福建兩省知名學者和藝術(shù)家,這又為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。我也借此先后采訪了江西省委宣傳部原常務(wù)副部長、學者陳東有先生,江西美術(shù)出版社原社長、學者陳政先生,被稱為“滕王閣活地圖”的宗九奇先生……在采訪中除了他們個人取得的文學及藝術(shù)成就外,我們都會談到社會熱點問題,尤其是他們的鐵路記憶。每每談及他們乘坐火車的經(jīng)歷和如今的鐵路發(fā)展,大家都會由衷地為鐵路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。這也成為了我采訪的一個亮點。我甚至想,假以時日,如果有更多的社會精英通過我的采訪留下關(guān)于鐵路記憶和故事的真實記錄,匯聚起來也將是一本精彩的鐵路之書,也是我作為一名鐵路的光榮和職責。

盡管歌里唱著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,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”,但是作為一名鐵路,我想說,火車,不僅是我的生活,也是我的詩和遠方。無論何時,無論何地,它們有著同樣的溫情和溫度,可以伴我一生。

供職于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)

上一篇:家風永流傳
下一篇:嘉車除雪行動中

免責聲明: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
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場。

鐵路資訊

鐵路風景